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俄;跨境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
跨境高等教育是指各国之间高等教育领域中多种形式的人员、项目、机构等跨越国家司法界限和地理边界的流动。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境高等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实施途径之一,也是国际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强劲增长点,跨境高等教育的模式、内涵及特征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特点,其发展规模也在加速增大。
客观而言,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实力、融合度及人才储备,与建设“一带一路”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教育先行,促进优势互补,加强协同发展,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作为全球主要的大国和“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合作伙伴,中俄两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伴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加强也呈现出广泛、深入的趋势。目前,在战略协作伙伴构成的中俄关系主旋律下,两国已经就共同建设"一带一路"达成共识。2014年中俄签署了《中国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开启了从政府层面引导构建高校之间对口合作的新机制。近年来,中俄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富有成效,在中俄双边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16年中国在俄罗斯留学人员已达2.5万人,俄罗斯在华留学人员也攀升至1.8万人。双方提出2020年双边留学总规模达到10万人的目标。中俄两国高校合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双方高校签署了近1000份合作协议,设立了100多个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可见,中俄两国在跨境高等教育领域可谓是相互依托、利益攸关。未来把握好中俄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方向,需要就两国跨境高等教育的内涵、结构、层次、形式及趋势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因此,系统分析中俄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总结把握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对于进一步开展好两国跨境高等教育,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分析及主要特点
作为世界最大跨境教育资源的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跨境教育的“三驾马车”。本文根据致力于教育服务贸易研究分析和规则制定的国际公认权威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跨境高等教育进行的界定[2],从留学人员跨境流动、项目跨境流动、机构跨境流动三个方面来分别分析中俄跨境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形态。
(一)中俄留学人员跨境流动态势
留学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化、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经过长期的发展,随着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中俄两国之间的留学人员流向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1.中俄留学人员交互跨境流动总体呈增长态势。近年来,得益于中俄两国关系的快速和高水平发展,中俄双边教育交流呈现出活跃趋势。根据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发布的《中国教育年鉴2006-2016》统计数据[1],整理出2006年至2016年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增长的曲线图,具体见图1。从中可见,十年间来华俄罗斯留学生每年人数由5032人增至17971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3.6%。2016年俄罗斯位列来华留学生生源国第六名。据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社会学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在2014至2015学年,来自中国的国际学生数量共计2.2万人,占在俄全日制国际学生总数的10%以上,成为第二大生源国。俄罗斯政府每年为外国人提供1.5万个公费赴俄学习的名额,2016年给中国学生的名额为800个,高于独联体各国[3]。
2.中国赴俄留学人员求学专业“单一化”。留学生规模是衡量国家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吸纳更多国际学生,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将高校在读国际学生占比作为学校效能评估的重要标准,并将其纳入“俄罗斯世界百强大学建设”项目院校的考核指标,要求项目院校的国际生比例不低于10%。俄罗斯在移民政策上也在进行积极的调整,为在俄罗斯就业的国际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目前,俄罗斯的国际学生来源于170多个国家,而中国留学生占俄罗斯全日制国际学生总数的10%以上[4]。然而深入调研中国留学生的专业方向会发现,70-80%的留学生就读语言类等人文社科领域专业,理工科生比例明显偏低。未来应鼓励留俄学生更多选择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精密仪器、石油工程等俄罗斯高校传统优势且对国家未来战略发展意义重大的专业。
3.受经济因素制约,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增速放缓。近几年,由于“乌克兰危机”等政治因素影响,俄罗斯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经济制裁,再加上油价持续暴跌的冲击,经济发展遭受很大的负面影响。根据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世界各国进行的人均GDP统计排名显示,2013至2016年俄排名下降了20位,卢布自2014年年初以来贬值了50%[5],而正是这一年俄罗斯新增来华留学生人数首次出现回落现象。从图1的动态变化曲线图可以发现近年来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趋于放缓的态势。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发展态势[1]
从广义上来看,跨境教育合作项目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大学联盟项目等。由于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大学联盟项目相对较为松散、随机,无法准确梳理统计,因此本文的跨境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特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国境外办学项目。
1.合作办学项目以中国引进俄罗斯教育资源设立为主。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关信息(2017年2月更新)”监测数据显示,在开设办学点数量方面,俄罗斯是中外合作办学第五大外方对象国。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引进俄罗斯教育资源在境内共计开设中俄合作办学项目116个,占比全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6.9%。而截至目前,中国高校赴俄罗斯开设境外合作办学的机构项目仅有1个机构(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合作创建的中俄交通学院),该机构下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车辆工程、物流管理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是中国高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走出去”的境外办学机构,也是中国第一次向传统的政治、经济大国和高等教育强国进行教育、技术和文化输出的境外办学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历教育层次上以本科项目为主。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引进俄罗斯教育资源在境内共计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项目3个、本科项目105个、专科项目8个。此外,中国高校赴俄罗斯开设境外合作办学的1个机构(含4个合作项目)也均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合作。双方共计开设的120个项目中,本科项目109个,占比高达90.8%。由此可见,从中俄合作办学的学历层次方面来看,双方合作以本科教育为主。
3.中俄双方部分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根据统计分析,在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中共计52所中国高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其中涉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机构3个;高职专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8所。反观合作对象俄罗斯高校情况,参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俄罗斯高校合计61所,其中3所高校开展研究生层次合作办学;高职专科层次俄方高校4所和1个教育机构(俄罗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通过进一步对这些中俄高等教育机构分析发现,中方有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5所“211工程”高校(含1所“985工程”高校),俄方有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俄罗斯国内相关领域顶尖的学府。
4.纵向分析总体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根据教育部每年定期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结果名单”,从2010年至2016年的7年期间,经教育部审批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比重总体都呈现递增的态势,具体见图2,尤其2012年度获批数量达到峰值14项。由于2014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宏观政策上逐步强化了由规模化发展向提质增效型转变,因此近几年来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项目数量逐步被控制压缩,但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获批设立。
3.受经济因素制约,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增速放缓。近几年,由于“乌克兰危机”等政治因素影响,俄罗斯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经济制裁,再加上油价持续暴跌的冲击,经济发展遭受很大的负面影响。根据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世界各国进行的人均GDP统计排名显示,2013至2016年俄排名下降了20位,卢布自2014年年初以来贬值了50%[5],而正是这一年俄罗斯新增来华留学生人数首次出现回落现象。从图1的动态变化曲线图可以发现近年来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趋于放缓的态势。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发展态势[1]
从广义上来看,跨境教育合作项目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大学联盟项目等。由于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大学联盟项目相对较为松散、随机,无法准确梳理统计,因此本文的跨境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特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国境外办学项目。
1.合作办学项目以中国引进俄罗斯教育资源设立为主。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相关信息(2017年2月更新)”监测数据显示,在开设办学点数量方面,俄罗斯是中外合作办学第五大外方对象国。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引进俄罗斯教育资源在境内共计开设中俄合作办学项目116个,占比全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总数的6.9%。而截至目前,中国高校赴俄罗斯开设境外合作办学的机构项目仅有1个机构(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合作创建的中俄交通学院),该机构下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车辆工程、物流管理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是中国高校在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走出去”的境外办学机构,也是中国第一次向传统的政治、经济大国和高等教育强国进行教育、技术和文化输出的境外办学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历教育层次上以本科项目为主。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引进俄罗斯教育资源在境内共计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项目3个、本科项目105个、专科项目8个。此外,中国高校赴俄罗斯开设境外合作办学的1个机构(含4个合作项目)也均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合作。双方共计开设的120个项目中,本科项目109个,占比高达90.8%。由此可见,从中俄合作办学的学历层次方面来看,双方合作以本科教育为主。
3.中俄双方部分高水平大学积极参与。根据统计分析,在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中共计52所中国高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其中涉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机构3个;高职专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8所。反观合作对象俄罗斯高校情况,参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俄罗斯高校合计61所,其中3所高校开展研究生层次合作办学;高职专科层次俄方高校4所和1个教育机构(俄罗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通过进一步对这些中俄高等教育机构分析发现,中方有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5所“211工程”高校(含1所“985工程”高校),俄方有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俄罗斯国内相关领域顶尖的学府。
4.纵向分析总体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根据教育部每年定期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结果名单”,从2010年至2016年的7年期间,经教育部审批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比重总体都呈现递增的态势,具体见图2,尤其2012年度获批数量达到峰值14项。由于2014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宏观政策上逐步强化了由规模化发展向提质增效型转变,因此近几年来的中外合作办学审批项目数量逐步被控制压缩,但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获批设立。
图2 2010-2016年度教育部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量示意图
4.学科专业设置分布广泛,自然科学领域比重偏多。根据统计分析,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108个项目中,从事自然科学领域的项目为67个,占比62.0%;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项目41个,占比38.0%;在全部13个大类的学科门类中,涉足除哲学、历史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具体来看,开设频次在5个及以上的专业依次是:音乐学或音乐表演(12个)、俄语(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数学与应用数学(7个)、国际经济与贸易(6个)、电气工程及自动化(6个)、会计(5个)、美术(5个)。在高职专科层次,共计开设8个专业类别,全部为工业工程类专业。由此可见,总体而言,中俄跨境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科专业设置分别较为广泛,且明显侧重于理工科、应用型的专业开设较多。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构发展态势[①]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两种重要形式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升级版和加强版,往往由于机构在申报、建设、评估中标准和要求更高,从而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能反映双方合作的深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吸收的程度。
1.机构数量相比较少,以本科及以上层次偏多。从统计分析来看,相对于中俄合作办学项目而言,机构数量明显较少,合计8个机构中,中国境内7个(本科及以上层次4个、高职专科3个)、俄罗斯境内1个(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合作创建的中俄交通学院)。从学历层次上来看,8个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层次有5个,占比总量的62.5%,占据多数。
2.瞄准优势学科领域合作,近年呈加快发展态势。认真梳理机构成立时间脉络来看,2015年8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筹设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同年北京交通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合作创建中俄首个境外办学机构(中俄交通学院);201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首个不具有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2017年4月分别批准设立中原工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国立宇航仪器制造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原彼得堡航空学院、渭南师范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此外,3个高职专科层次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莫斯科交大交通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通学院2个机构均在2016年获批设立。由此可见,中俄合作办学紧盯轨道交通、精密仪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艺术教育等优势学科领域开展,且8个机构中有7个是近三年内设立,呈加快发展态势。
3. 机构属性以“不具有法人资格”为主,学科专业侧重自然科学类。从合作办学机构的属性角度来看,中国境内设立的7个机构中,仅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机构属性为“具有法人资格”,其他6个机构的机构属性均为“不具有法人资格”。从设置的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总计41个专业中,自然科学类专业有27个,占比65.9%,呈现出偏重自然科学类专业布局的特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
(一)合作办学社会效用及影响力尚不明显
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衡量“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三个基本目标:一是一定程度上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的需求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矛盾;二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三是有利于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客观而言,就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现状来看,虽然近年来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等一批引进俄罗斯知名高校设立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纷纷组建,确实为中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紧缺的矛盾缓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知名高校参与办学历史较短、人才培养成效尚未体现、境外优质资源引进不足、双方合作不够深入以及品牌管理缺乏等各方面原因,目前还远未达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目标。双方合作办学尚未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办学声誉和品牌形象还未能体现出对办学自身的促进和积极影响作用。
(二)部分办学质量较差严重损害了整体声誉
根据教育部从2010-2015年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结果[②],河南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32个办学项目评估成绩为“不合格”,并退出办学,占比同期79个退出项目的40.5%,劣质办学项目的数量和比例触目惊心。一些合作办学存在违规招生、乱收费、办学条件不达标等严重问题,这些现象说明了当前中俄跨境高等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办学水平较低的俄方高校受经济利益驱动来华办学,既没有优秀的师资、健全的监管体系,也缺乏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此外,多数合作办学缺乏“深度”,往往停留在名称的借用、少量外籍师资的短期选派、低水平重复办学等浅层次的合作阶段,而缺乏先进办学理念、机制、质量监控体系的借鉴和吸收,且存在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严重损害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信誉,带来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引进俄方优质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外合作办学核心问题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而世界一流大学无疑集中了全球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因此,一定程度上而言,中外合作办学外方高校的层次和水平也就直接决定了合作办学的层次与水平[6]。根据2016年全球三大权威高校研究机构(USNEWS、QS、THE)的排名来看,综合实力或开设学科专业能进入俄罗斯国内前十强的高校中,截至目前参与中俄合作办学的仅有3所,排名前十的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莫斯科国立科技大学、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国立物理与科技大学、圣彼得堡理工大学、莫斯科核子研究大学等该国相关领域顶尖名校尚未涉足中俄合作办学,说明现阶段俄罗斯的多数高水平大学对于合作办学仍持谨慎的观望态度。此外,俄罗斯高等教育最具优势的学科主要集中在核能源、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精密仪器等领域,而这方面的合作目前还处于稀缺的状态。
(四)部分跨境合作办学呈现“连锁店”现象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跨境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发达国家的众多高校纷纷赴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校,外方高校“连锁店”办学的现象不断显现。在中俄合作办学中,就存在着部分俄方同一所高校在中国不同地方与不同的中方高校举办多个机构或项目的问题。如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先后与境内5所高校开办了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的信息统计,截至2017年2月,在华与不同中方高校举办3个及以上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俄方高校有15所,其中与不同中方高校合作开设5个及以上合作办学点的有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与5所中方高校开设9个项目)、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与2所中方高校开设6个项目)等5所俄方高校[③]。这种“连锁店”办学现象其本质就是低水平的教育产业化扩张,如不加及时控制,不仅无法保证办学资源的良性布局,而且极易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甚至给整个中外合作办学带来极其负面的社会影响。
四、反思与启示
总体而言,目前中俄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跨境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于俄罗斯早在2003年就已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正式成员,在该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众多高校较早走上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发展的轨道,而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因此实行以“引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内向型模式[7]。可见,在中俄跨境高等教育互动中,中方目前处于“供应链”的下游,需要对中俄跨境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评估审视,掌握好合作的主动权,把握好风险的控制和处理,按照以我为主、面向未来的思路推进双方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在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中俄跨境高等教育
从欧美传统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和近代化进程都可以发现,跨境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国策长期被政府视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且都把留学生教育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密切联系起来。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作为上海合作组织、亚信、金砖国家、20国集团等重要国际多边组织的共同成员,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从维护双方长远利益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两国之间的跨境高等教育问题。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既需要政府间增进互信,更需要有民意的认同和支持,而文化和教育交流是双方加深理解和认同的重要管道和桥梁。中俄留学生教育交流中总体规模偏小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国迫切需要加强俄罗斯高等教育市场的开发,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实力,树立国家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和品牌,提升留学品牌在国际的知名度,以增强中国对俄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8]。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正积极推进,人才是其中重要一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担当“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战略使命。俄罗斯作为沿线重要的人口大国和资源强国,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努力扩大中俄学生双向交流规模,进一步深化中俄合作办学,促进中俄高等教育交流,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立中俄教育合作交流示范区,突出教育资源集约化发展
位处东北的黑龙江、吉林、内蒙三省区是我国与俄罗斯陆地相邻的主要地区,是中国与俄罗斯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具有地缘天然优势,在深化中国与俄罗斯交流合作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解决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障碍,文化和教育交流须先行。多年来,上述三省区就积极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面向俄罗斯开展了广泛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已逐步形成俄罗斯来华留学和中俄合作办学的聚集区,为设立中俄教育合作示范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上文统计,截至2016年12月,黑龙江、吉林、内蒙三地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已达101个,占中俄合作办学总数的82.1%。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高校凭借悠久的对俄交流历史,充分发挥地缘与人缘优势,将对俄交流合作作为国际交流的重点,不断拓展对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已成为全国高校对俄合作的典范。该省已有19所高校与俄方18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且先后组建了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高水平大学校长论坛等定期交流机制,接收俄罗斯留学生数量一直居全国首位[9]。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积极努力,上述省区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已经比较系统化的全面构建了面向俄罗斯教育合作交流的体系。
在文化认同区域进行有规划的高等教育合作将培养大量可促进双方区域内合作的专门人才,同时为各领域的合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10]。下一步,国家应通过顶层设计,整合三省区教育资源,通过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集约化、集群化的发展思路来统筹规划设立“中俄教育合作交流示范区”,分设若干个“中俄教育合作交流示范中心”,充分发挥留学示范区内各中心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点面结合,从而大幅提高区域留学教育服务供给的国际影响力和整体水平。同时,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面向俄罗斯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渠道平台,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搭建好教育交流的桥梁,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面向俄罗斯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高地、俄罗斯青年学生留学的首选之地,以及俄罗斯问题研究、咨询、服务的智库中心。
(三)积极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中俄合作办学品牌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俄罗斯有16所大学进入《2016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排名前500位,且有部分俄罗斯院校在学科排名中位列前100名[④]。例如,莫斯科大学在“计算机及信息科学”学科排名第43位,其“艺术及人文科学”排名第66位;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在“物理科学”排名中位列第78位;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在“经济和商业”类学校排名第83位;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在“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类院校中排名第56位。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应成为未来中方高校开展中俄合作办学引进的重点方向。
根据上文分析不难发现,从举办机构项目数量、高水平大学的参与度到学生招生培养规模、学科专业设置领域,当前在中国境内开展的中俄合作办学已经初具规模化和多元化。然而,随着全国范围内逾250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大量广泛设立,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整体进入质量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如何塑造中俄合作办学的特色?如何打造独具优势的中俄合作办学品牌?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积极面对。从宏观上,教育部及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中俄合作办学的监管和引导,及时修订相关管理文件,补足政策监控盲区和“盲期”,实行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的常态化、定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完善评估的机制和指标系统。在微观办学主体方面,举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中俄合作办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重视和认识,在办学由规模化向质量化转型的新阶段,要注重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真实引进和有效消化利用,通过品牌管理的视角来努力打造高标准、示范性的品牌机构和项目。
(四)稳步引导中国高水平大学赴俄开展境外办学
立足全球范围来看,作为高校实现国际化战略、深层次开拓境外教育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欧美知名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美国早在1997年就出台了《海外以非美国人为对象的国际教育项目良好实践原则》(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in Oversea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for Non-U.S. Nationals),积极鼓励引导美国高校开展境外办学项目[11]。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合作创建了中俄交通学院,开启了中国高校赴俄办学的历史。未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及获得国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加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校积极稳妥开展境外办学渐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国家政府和高校应分别从不同的维度为赴俄开展境外办学做出应有的准备。一方面,虽然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其中已明确提出“支持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展战略部署、规划布点、申报遴选、配套投资、引导实施,统一协调外交、商务、文化、教育等部门力量,形成支持和推动境外办学的合力;同时广泛调动社会积极性,鼓励多渠道开展境外办学。另一方面,办学高校应就赴俄开展境外办学事项聘请知名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科学独立的可行性论证,加强对人才培养和目标市场的深度研究,做好自身战略发展及境外办学的科学定位,从而稳步有序开展赴俄境外办学。
参考文献
[1] 卓志.中俄高校合作 服务“一带一路”[N].中国教育报,2016-01-18(05).
[2]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M].Paris,2004,(32).
[3][4]中国国际教育网.俄罗斯中国留学生增长至1.35万人[EB/OL].(2017-03-15)[2017-04-02].http://www.ieduchina.com/news/201703/22383.html.
[5] 贾元熙.IMF统计显示俄罗斯人均GDP四年缩水近一半[N].参考消息,2016-12-01(06版).
[6] 郭强,赵风波,宗琛.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发展比较研究——以苏浙沪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67-71.
[7] 兰军.近现代中外高等教育跨境合作办学的历史考察[J].高校教育管理,2010,(03): 87-92.
[8] 刘长敏,魏立成. 2010 年以来中美留学生教育交流状况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05): 38-41.
[9] 韩雪.黑龙江省深化对俄教育合作[N].黑龙江日报,2014-10-29(3版).
[10]刘俊霞.西北五省区与中亚五国高等教育跨区域合作构想[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 8-13.
[11]孙珂.美国高校境外办学的政策和实践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7,(01):50-57.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uo Qiang Zhao Fengbo
(1.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Nanjing 210023;
2.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Sino-foreign cooperative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Ningbo 315100)
Abstract: China and Russia are not only the two neighboring major powers in the world, but also two important nodes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inevitable result i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ut also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accelerate the “The Belt and Road ". At present, high standard, high leve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ino-Russian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 Ne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ino-Russian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strategic level, Establish the demonstration zone of Sino-Russian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Highlight the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ctively build brand of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the school, Steadily guide China's high-level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overseas education in Russia,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good Sino-Russian 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oosting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 initiative.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China and Russia;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①]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发布的历年“中国教育年鉴”(http://www.moe.edu.cn)。
[②]注:本文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发展态势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的“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统计整理所得(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③] 注:本文中俄合作办学机构发展态势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的“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统计整理所得(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④]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向各省系统内部通报的“2010-2015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结果”。
[⑤]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的“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2017年2月更新)”统计分析所得(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⑥]注:根据2016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名单查询所得(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
(责任编辑:www.wmlp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