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在近日召开的中加国际教育论坛上,一位来自深圳的高中校长问我,为什么现在一提国际化,就想着引进国外课程、教材,却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课程怎样国际化,比如在论坛上看到的由上戏学生演出的木偶剧—该剧改变过去只看到木偶不见演员的传统表演,学生还提着木偶走进会场和观众互动,如果中学对传统文化加以开发,开设有特色的课程,不仅对我国学生有吸引力,对国外学生也会有吸引力。
我赞成他的看法。国际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是引进国外师资、教材、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这主要是服务于出国留学的需求,我国近年来有很多高中开设国际班,就是针对此类情况;国际化的第二层次,是在教学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国内课堂教学。这是官方一直鼓励的“国际化”,包括组织校长、教学骨干到海外进行培训,都是为了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此推动国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再进一步,则是双向互动交流,即我国有学生出国留学,同时国内的教育也对国外的学生产生吸引力,让他们愿意到中国来做交换生或接受高中、大学学历教育。这是教育国际化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真实意图。
毫无疑问,要做到这样的国际化,就不能简单定位于“出国留学预科”层次,而应该以此为基础,推进国内教育改革,重视国内特色课程的建设。但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学校还停留在上述的初级阶段且满足于此,这就值得警惕了。
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一些学校对国际化的认识,就是定位为引进了多少国际课程、教师,聘了多少国际师资(包括有海外学历的人才),这容易出“成果”,也易量化;二是推进改革颇为艰难,从本质上讲,国际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个性化、给学生选择空间、重在发展学生的多元兴趣,但我国当前实行单一的分数评价制度,学校探索个性化教育往往吃力不讨好—深圳那位中学校长提的国际化,很难在国内教学中实现,不要说开设创新性的传统文化课程,就连列入教学计划的音乐、美术、体育课,因与升学关系不大,也被学校边缘化。
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可考虑将国外运行成熟的高中学分制教学、大学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大学转学制度“拿来”,实施中学自主教学、大学自主招生。有了这一基本的制度,学校究竟开设怎样的课程、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是学校的自主权,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学校有自己的办学个性,也就会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条件开设富有特色的课程,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只引进课程,不改革基本管理制度的做法,不但使引进课程的效果无法达到,而且也有脱离国情之嫌。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365一年备用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