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模式”诠释中国高职教育的“四个合作”
——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发展巡礼
中山火炬开发区管委会行政中心 |
中山火炬职院主教学区 |
中山火炬职院图书馆 |
中山火炬职院体育馆 |
生物医药系学生在做化工实验 |
电子系第三届学生电子产品大赛作品 |
在美国工作的中山火炬职院纬创资通班的部分学生 |
中山火炬职院学生获全国第二届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 |
核心提示
当历史的脚步从容地跨入21世纪,当咸水谣的余韵在产业化的浪潮中渐行渐远,一座现代海滨新城沐浴着世纪曙光,崛起在珠江口西岸这片咸淡水交汇的神奇土地。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踏着这座科技新城加速崛起的节拍,乘势借力,合作共进,谱写了一部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华美乐章!
前言
2004年4月28日,满载中山高新区殷切期盼的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隆重的典礼中挂牌成立。她传奇般的诞生,预告了高职教育一段摄人心魂的惊艳: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挂牌、当年招生,成为当时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第一所公办高职院校。
弹指一挥间,2004——2011年,短短7个年头,她沐浴着熊熊的科技火炬,完成了跨越发展的蝶变之旅:
●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面向全国单独招生;
●面向广东自主招生;
●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中国高新区(装备制造与汽车技术)人才指定培养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包装印刷实训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装备制造实训基地;
●承办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
荣誉的背后,是晶莹的汗水;荣誉的前面,是庄严的使命。这部合作崛起的交响乐,将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征程中,续写新的高潮!
合作办学
2009年6月23日,广东省教育厅魏中林来学院视察,面对记者采访,他用“面目全非”的幽默表达了内心的欣喜:“火炬职院给我的感觉是今非昔比、面目全非,当然我所指的‘面目全非’是指学院规模的扩大、校园的美化、条件的改善。然而,让我最为欣慰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学院的内涵建设。学院处在企业的天然包围之中,人才培养完全符合国际现代化的、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的确,7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上千家规模企业,既是学院的服务对象,又是办学的天然资源。被企业天然包围,纯属与生俱来,而对合作办学之路的选择,则体现出一种主动和自觉。主动,源于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自觉,源于对高职教育核心理念的参悟。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学院、企业紧密联动,逐步搭建起“三元主体”办学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政府的责任是:给力,给力,再给力;企业的作用是:参与,参与,再参与;学院的宗旨是:服务,服务,再服务。
2010年4月,中山高新区管委会印发了《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政府津贴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凡是中山高新区辖区内各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到火炬职院兼职任教,均可申请从6000~20000元不等的政府奖励津贴。这项津贴,是政府在学院年度预算之外,额外增加的特殊津贴,总额高达180万元。
在中山高新区,这类专门为发展职业教育而出台的特殊政策还有很多:成立学院董事会,由区管委会、区属六大总(集团)公司、学院三方参与,建立董事会制度,统筹协调园区办学资源;成立学生实训工作领导小组,区管委会领导任组长,统筹安排学生实训,并对接纳学生实训的企业予以补贴;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统筹学生就业。
学院的实习实训校区让业内人士惊羡不已。校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这片区域曾经是整个中山较早的工业区的产业平台,隶属中山火炬工业开发总公司。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前入驻的一批企业,受“双转移”政策的影响,纷纷迁至内地,加上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这片厂区曾一度大面积闲置。企业要盘活物业资源,学院要改善实训条件,政府要应对金融危机,三方的利益诉求达到空前一致。于是,在政府协调下,校企联合办学的协议迅速签订,由政府、学院、企业三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校区管委会随即成立。这是“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同台唱戏”的杰作。在这一平台上,校企双方根据学院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对口企业,将场地、设备、资金、技术、专利、人才划分成若干股,分别由工业开发总公司、学院、入驻企业选持股份,持股方按一定比例分配红利。这就是学院创立的“多形式参股”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这一创举,构建了高职教育“中山火炬模式”的物质载体。
目前,共有18家企业入驻校区,每家企业均与学院的某一专业紧密对接,企业按协议规定接纳学生实习实训,各专业根据企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企业的高级员工被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而学院专业教师被聘为企业技术顾问,实习实训学生则成为企业员工。这种以“双赢”为基础的合作,让校企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有效克服了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两张皮”现象。
如果说,与工业开发总公司的携手,是合作办学乐章的序曲,这首序曲,无疑给学院以希望,给企业以实惠,给政府以信心。紧接着,更为恢弘壮丽的主题曲也将徐徐奏响。
2011年3月15日,中国高职高专网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并参与建设的项目——中山市人防主题公园,被列为中山市政府2011年重点工程的子项目,体现了学院服务中山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的能力。消息称,火炬职院以自身智力资源,引来政府投资建设人防基地,并作为专业基地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此次成功实践得益于政府的给力。中山市委、市人大常委会薛晓峰,对该项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了项目的意义,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并亲自召集各职能部门参与协调会议,促成项目尽快上马。
与此同时,学院与中山火炬工业联合总公司也达成合作意向,利用该公司旗下5万多平方米物业,共建分校或涉外学院,搭乘临海工业园这艘产业航母,对接中船、中铁、国电、广机、纬创等央企和跨国上市公司,为这些产业巨头提供贴身服务,开展深度合作,并以此为依托,凭海临风,放眼世界,打造职业教育联盟,开创一条国际化的合作办学之路。
合作交响乐的主题曲逐渐高亢!
合作育人
2009年11月10日,广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在学院召开。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做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说:“火炬职院通过校企结合,由学校来招商选资,引入企业来办实训基地,基地以培养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解决了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短缺的‘瓶颈’问题,给学院实践教学带来了生机。”他还说,“‘火炬模式’一定会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崭新的模式,必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企业转变用工模式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模式的改变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创新,作为主旋律,贯穿学院跨越发展的始终,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早在2007年,学院就对“本科压缩饼干”模式提出“颠覆性”的改革设想。随即,便有了“中山火炬模式”的内涵特质——“三三五”人才培养组合机制的出炉。所谓“三三五”机制:第一个“三”是指“三个累计一年”,根据工学有序交替,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累计一年;第二个“三”是指学生毕业时要获取的三种证书,即毕业证、技能证、素质拓展证;素质拓展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为支撑,用积分来考核;“五”,是指将学生的岗位实习教育切割为五段,每个阶段有任务、有监控、有考核,有效避免了“放羊”现象。学院电子工程系一直积极探索“五段式顶岗实习”模式,该系主任熊宇介绍,这种模式是指对顶岗实习采用“循环渐进、分段实施”的方法,将实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包括认知性实习(2周)、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考证性实习(6周)、适应性岗位实习(4周)、生产性岗位实习(12周)、就业性岗位实习(12周)。他还介绍说:“我们采用‘轮换岗位’、‘校企双导师指导’、‘加强过程考核’等手段来保证实习效果,克服了传统实习模式单一、考核方式简单所造成的实习质量不理想的问题。”
2010年2月,广东省政府宋海在省委党研室的一份调研材料上批示,要求省教育厅的主要领导,对中山火炬职院在探索校企深度合作道路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予以研究推广。
“三三五”机制是对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教改的成功尝试。但要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必须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必须通晓生产一线各种岗位的技能需求,必须及时掌握行业最新的通用标准。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入到课改层面——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
无论“教改”,还是“课改”,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要招到满意的员工,必须用最新的岗位能力标准和技术成果,支持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或许就是合作育人的辩证逻辑。
2010年3月30日,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院党委书记、代院长邹鑫,创造性地提出了专业建设和课程重构的“深海探珠”计划,要求专业教学团队要带着任务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的“深海”,去获取课程改革的“珍珠”(第一手资料);要带着问题钻进生产一线,掌握生产环节、岗位群的运作衔接;要带着成果浮上来,把研究成果编成校本教材,重建课程体系。这便是“沉下去—钻进去—浮上来”的“深海探珠”计划。
李彭是包装印刷系的一名专业教师,也是落实“深海探珠”计划最早的一名教师,他的主要任务是和企业合作开发《纸箱生产》教材,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并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李彭说:“‘深海探珠计划’让我获益良多”,“既可以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又可以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与人才培养状况、企业的整体架构和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先进生产设备的操作等,同时将这些反馈到学生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之上,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年来,像李彭一样带着任务下企业的教师超过50人,他们均收获了不同形式的课改“珍珠”。新成立的光电工程系更是获益良多,他们将光学企业的岗位能力构成分解为十五项任务。据系主任马跃新介绍,“深海探珠”计划为教材建设之路开辟了崭新的视角,该系与企业共同合作编写的《LED应用技术岗位任务解析》、《光学加工与检测岗位工作任务解析》、《企业公共岗位工作任务解析》三本教材将应用于学生顶岗实习,主要针对学生在专业工作岗位中可能遇到的15个典型工作任务做出详尽说明,重点描述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步骤、问题解决方案等。马跃说:“学生毕业后,其它书用不着都可以丢掉了,但是这套书是确会丢的,是非常实用且好用的‘工作手册’。”
信息工程系在落实“深海探珠”计划中,积极探索“一揽子”改革计划,也就是“4334”的发展模式。据该系党支部书记雷志成介绍,第一个“4”是按照企业化标准建立4个工作部,统筹系部资源;第二个“3”是设立3个工作室,加强校企合作;第三个“3”是构建3套体系,主要是管理、专业、课程的体系;第四个“4”是搭建4个课程平台,包括通用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课程群。
在2010级新生的开学典礼上,中山市委、市政府谢中凡出席了典礼,并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他鼓励今时今日的大学生要珍惜现在优越的读书条件,磨砺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精神。一要尽早树立起为之奋斗的理想;二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建构起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典礼仪式上,20余名新生领到了他们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份奖学金。这是学院推行“优生优育”的第一项举措。这一年,报考学院的考生中,500分以上的学生近900人,部分学生的分数超过了当年中山大学的本科录取线。当这些优秀学生还未踏入校门,学院已为他们量身订做了一份见面礼——“分层教学,优生优育”。“优生优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的研发岗位。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汪宇燕说:“‘分层教学,优生优育’是基于生源的多样化。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院的生源趋向多样化,包括通过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学生,还有自主招生录取的中职学生等,针对基础和特点不一样的情况,学院积极探索分层教学的模式。去年11月,通过笔试和面试的选拔,110名高考成绩530分以上的2010届新生成为首届教改实验班学生。教改班的第一阶段主要为学生开设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公共基础课、大类基础课和学科竞赛训练课,夯实数理基础,拓宽知识面;第二阶段教学计划通过加大实践环节学分比例,重点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还按照“四师一生”的标准为学生聘请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指导学生的后续选课计划、实习实训及毕业综合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指导学生正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希望从中发现苗子,拔尖培训,让他们参加高水平的技能竞赛和技能等级考试。”
合作就业
2011年2月,学院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学院首届毕业生到如今,就业率均在99%以上。尤其在近两年,火炬职院的每位毕业生均受到3~4个“婆家”的青睐,在时下大学生正费尽心思“找工”的时候,火炬职院的毕业生却在“三心二意”地“挑岗”。高就业率得益于“五位一体”的合作就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俊斌教授说,“学院积极探索学校、学生、社会、企业、家庭五位一体的就业模式。充分整合优质就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的就业积极性,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就业平台,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通过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现从数量就业到质量就业的根本转变。”
于是,就业率不再是衡量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就业质量已成为学院更为关注的话题。考察就业质量,主要看以下三项指标:一是毕业生的月薪收入;二是考察毕业生在企业中就职的岗位层次;三是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院在追求优质就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合作开办订单培养班,实现学生入学即就业。如“松德包装印刷机械有限公司”冠名的订单培养班,该班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被企业“团购”了,大部分由松德公司聘用,还有一部分被与松德有合作业务的企业预订。像这种学生一进校门就成为企业人的订单培养班还有纬创班、中荣班、中智班。目前,学院正与即将进驻中山高新区的著名央企密切对接,开展水平更高、规模更大的订单培养,让学生一进校门就成为企业人,实现“零距离”就业。
2010年9月8日有媒体报道学院2008届毕业生李育智赴墨西哥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援的情况,介绍了他尚未毕业就被中山目前产值最大的公司——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预录,又因工作表现出色高薪派驻墨西哥分厂担任工程师。像李育智这样,被公司派往国外进行技术支援、担任项目经理的毕业生还有很多,仅在上市企业纬创资通(中山)公司里就有10余个毕业学生,分别代表公司赴美国和东欧、南美、东南亚拓展业务。
他们正以火炬职院人的身影活跃在国际商界的大舞台,成为学院走向国际的开路先锋。
合作发展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中山高新区的生产总值为260亿元,是10年前的5倍;工业总值达到1130亿元,是10年前的4倍。截至2010年,学院含继续教育在内的毕业生,累计近6000名留在中山高新区就业。这支初具规模的军团,对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中山高新区来说,无疑是一台强有力的“助推器”。2010年,学院装备制造系的学生在中山市立泰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进行适应性顶岗实习期间,创下了该公司成立以来流水线每小时单产的最高纪录。虽然我们很难用一套公式准确计算出这支军团对经济社会的直接贡献度,但我们可以从生产实训校区这一个案例,来做一种微观的剖析。
仅在2010年,学院生产实训校区各家企业的工业总量达到4亿元,在这一平台上产生了25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撇开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不谈,单从教育规律和市场原则交互作用的角度来审视,校企双方正走向“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对于这一点,常务副院长劳汉生教授心中最有数:“我们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学生工学交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五个一体化’,即生产、育人、研发一体化;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输血和换血”一体化(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一体化;校企经济效益一体化。这五个‘一体化’彰显了校企深度融合的特点,也是校企合作互相共赢、共同发展的模式”。高职教育的合作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
刚刚在意大利世界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上斩获两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的梁贵华,载誉归来的首站就选择了母校。世界冠军对学院的归宿感,源于学院对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质服务。
以服务换资源,以资源促发展,这是学院一贯坚持的发展原则。为了提高服务水平,集聚优质资源,提升发展质量,学院又有了新的创举。
深化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师生研发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教师工作室。王奉瑾新能源工作室就是学院的一个示范性教师工作室,由学院电子工程系与中山科普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工作室的负责人既是科普斯特的法人代表,同时又是学院实训校区的顾问,仅去年一年,他就成功申请了14项发明专利。目前全球最薄、最轻的笔记本电源适配器,全球技术最先进的手持隔离式电动汽车充电器,就是由他带领学生在工作室里研发的成果。对于人才培养,王奉瑾有自己的观点:“一是放手培养,让学生动手去做,掌握技巧和要领,有独自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二是提炼出经验,从实践过程中能将客观和理性的东西挖掘出来,并能够指导他人。我们不是培养生产线上的工人,而是培养有组织、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我们工作室作为一个小的试验田,学院的改革都可以在这里先试先行。我的公司坚持用自己的学生,假如对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信心,那是教育的失败。”
像这样的工作室,在2011年之内,每个系至少要组建一个。学院不仅要培养人才,还要在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培育企业,将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合。
这就是学院的自信!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尾声
2010年9月13日,中国首届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党委书记、代院长邹鑫代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在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全国当时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1215所,作经验介绍的仅2所。
随后,有关媒体以这样的标题发布消息《中国高职金秋“煮酒”,火炬职院“论剑”杭州》。
这是一种气魄,是火炬职院跨越发展的气魄,是中国高职合作奏响的最强音!
(责任编辑:www.wmlp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