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天津财经学院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合办的MBA班拉开了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的大门,让中国的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用相对少的钱实现自己的留学梦想。据统计,到2004年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有800来家,比1995年增加了10多倍。
“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些成绩。”北师大教授曲恒昌说。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之间,他带着一名研究生承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入世”与我国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一个子课题。这个子课题的名字就是中外合作办学调研。课题组先后走访了北京市、浙江省、福建省教育部门和一些合作办学学校。
这份调研肯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绩。曲恒昌教授说,中外合作办学满足了部分有支付能力的落榜生和其他人员的升学需求,有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它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课程、教材和教法,培养了大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它还促进了办学模式及其运行模式的创新,大批量的高素质教师通过合作办学被培养出来。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曲恒昌教授说,中外合作办学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还有许多地方亟待提高。比如说,从总体而言,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仍然比较低,专业单一,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
曲恒昌教授以高等非学历教育为例,大专非学历教育最为抢眼。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75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单位中,有35所属于大专非学历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举办者本身就是大专院校或水平低一些的本科院校;另外,这类学校的办学条件要求比较低,审批比较容易。
就高等学历教育而言,硕士教育层次非常突出,而博士教育极少。在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合作项目中,硕士有80多个,博士只有2个,本科学士也不过20多个。北京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截至2004年8月,大专证书项目不过6个,本科层次项目有4个,硕士层次项目有10个,博士层次却一个也没有。究其原因,硕士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市场需求最为旺盛,生源较多而且质量较好,尤其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培养人才,其操作比较简便易行。
中外合作办学的突出特点就是专业课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曲恒昌教授说,近些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国内就业市场急需的工商管理、国际商务、信息、环境等专业课目。这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然而也存在上述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集中甚至重复和滥竽充数的弊端。相反,对于其他一些市场需求量很大,但需要较大规模投资的项目却很少涉足。
随着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迅猛发展,一些专业开设过于集中和重复,曾经十分火爆的报名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曲恒昌教授说,一些并非名列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名单的学校坦言招生更为困难,往往实际招生人数不到预期的一半。
近几年来,公众对优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个呼声也反映到中外合作办学上。对学生和家长来说,不仅要有书读,还要有好书读。中外合作办学因为与生俱来的国际化色彩引人注目,但是这种国际化色彩并不等于国际化的高质量教育。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合作办学质量的管理与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入口资质环节,过程质量控制环节、出口质量环节和处罚与责任追溯环节建立起系统的工作机制。如今,政府正在努力开发公平公正的平台。比如说,教育部门有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中外合作办学的资格审评与证件发放。
这位专家建议,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第一,加强信息公开,尽量避免一些机构通过虚假信息宣传误导消费者,让中外合作办学做到名副其实。
第二,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用严格的标准来控制教学过程。比如说,高质量的课程,高入学标准,高毕业标准。
第三,教学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保证证书的严肃性,提高教师及教学设施水平,颁发高质量的文凭或证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