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5 18:43:44 来源:新华网
它同国际上250个大学、科研机构和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交流开拓了渠道,搭建了平台;在全球办了6所孔子学院推广中国文化;通过“国际公务员实验班”“全球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实践课等众多创新之举,磨砺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成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型高端人才……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上海外国语大学曹德明校长直言不讳:“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学已是大势所趋。高校如果不能造就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端人才,就会面临深层次的危机。”
中国大学面临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身为知名法语学者并且有留法经历的曹德明,对于中国大学正迎来的新一轮“国际化浪潮”感触深刻。他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国际化的时代里。中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
眼下,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步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改革中走向深层次国际化。自2005年宁波诺丁汉大学首开先河以来,杜克大学“落子”昆山,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花落”苏州。数月前,以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为母体的上海纽约大学在陆家嘴成立。
曹德明指出,中国不断引进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外力来促进国内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内高等学府将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对于大学而言,传统的以‘宁静的象牙塔’和‘学术寂寞’为重要特征的高等教育,已经被大规模的留学生交流、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越国界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所取代。”
中国大学应培养国际型人才
曹德明认为,直接面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中国大学如果还是在重复进行低水平的人才培养,很快就会被淘汰。
他提出,高等学府要善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进行畅达跨文化沟通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所谓国际型人才,通常具有五大特征:一是视野开阔,二是对国际问题敏感、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三是具有合作与包容精神、适应能力强;四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是熟悉国际通行规则,能够胜任国际交往。”他说。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一切探索都围绕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而展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曹德明说,该校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海内外尖端的师资。教师评职称,必须有海外研修经历。对派出的访问学者,上外甚至要求“每个人带一两门精品课程回来”。
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更显示出上外特色。“我们正在尝试的是将多语种的外语和国际前沿的专业‘混搭’,推出许多‘拼盘式’课程。”
曹德明举例说,“国际公务员实验班”为国际组织急需的高端人才度身定制课程。学生除了学习英语和一门小语种外语,还同时进修国际组织、外交政策、法律问题、文化课程。而在广获好评的语言学、文学和世界文化的拼盘课上,学生们可以每节课“换一个老师”,从中汲取不同知识养分。
让中国大学生更自信地走向世界
曹德明认为,眼下中国高校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他主张让学生们走出课堂,更多地到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外实地去学习和实践,“尽早地、自信地走向世界”。
作为上外传媒学院的新闻传播类实践创新课程,一个月前,17位上外学子组团赴美国多个城市全程报道美国总统大选,并以精彩的表现赢得了中国媒体和美国主流新闻界的关注与喝彩。
曹德明说,上外将推出更多这样的国际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挥洒才智。
他介绍说:“到2015年,上外30%的学生将有机会通过校际交流而非中介机构留学海外。学校将为此设立专门的留学基金,资助困难学生。”
“建设一流高校,我们并不好高骛远,但对学生有着很高的期待。”在曹德明看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靠每个国民来塑造的。而每一个从中国的外语院校里走出的毕业生,都是中国文化的民间大使,都是改革开放、繁荣富强的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的大学生,在世界舞台上应该能够代表美丽中国的形象、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责任编辑:www.wmlp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