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托起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写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召开之前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近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取得新进展,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经济、人文、艺术等各领域高水平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引发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同样在国际上,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全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这是全世界都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教育承担着“百年树人”的历史重任,理应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的功能。
从国内看,党中央确立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确立了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繁荣市场经济、促进就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开展。在中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 计划”、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推动下,各高校均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在此过程中,高校如何探索并确立恰当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产学研自然贯通显得尤为重要。
从国际上看,2015年9 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文件,勾画了一张旨在结束全球贫困、为所有人构建尊严生活且不让一个人被落下的路线图,旨在15 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特别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产业化,并推动创新”等目标,教育必须在其中发挥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学校、企业、社会作为不可或缺的三位一体,需要正确有效地处理三者关系,形成合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人类共同事业发展。
在国内国际促创新、求发展、保障可持续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将于今年10 月在北京主办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并将年会的主题确定为“创新与创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成长之路: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内国际的综合大背景相呼应,这个主题的提出包含了四个层面的意义:创新、创业是驱动,可持续发展是目标,人才培养是保障,学校、企业、社会的合作是途径和方法。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支持,是一个有机统筹的整体。与会嘉宾将围绕这个主题,针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等各领域的具体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思路,为教育发展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一、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世界形势深刻变化、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纳入重点工作领域进行专门部署。“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与沿线各国的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必须要培养大批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实现“五通”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最根本的依赖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然是依靠教育。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是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保障的必然要求。中外合作开展跨境教育,合理培养共同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尝试中外合作办学以来,三十年间诸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满足国家战略的新要求,中外合作办学仍需要创新思路,激发教育活力,实现整个行业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引领创新和聚焦优质的转型升级。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将是衡量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交流协会以自身开展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相关工作为基础,将在2016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继续举办传统主打板块国际化与学生流动论坛及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论坛将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潮流中的新动向、新趋势,深入探索国际化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终极目标。论坛内容紧扣合作创新、教育质量建设、人才培养、学生服务等多个国际教育关键领域,从教育举办者、管理者、监管者、学习者等多个视角深入挖掘高等教育内涵,激荡观点、碰撞智慧,来自教育主管部门、中外教育机构、中外质量保障机构、驻华使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代表将深入研讨如何深入挖掘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潜能,探索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道路,通过融合与创新打造升级版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做出贡献,为国家战略提供知识、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学校、企业和社会密切合作,助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解决的是发展可持续问题。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保护全球资源,就必须对产业进行创新改造,转型升级,建设低成本、低能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对产业的要求,但归根结底需要具备绿色观念、掌握相应知识与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来实现,而现代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现代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职业教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以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使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学校、企业、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制胜法宝,也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紧密配合教育部职成司,开展了职业教育国际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调研,实施了高职百千万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建设,通过开展海外培训,学习国外学校、企业、社会合力推动职业技术和教育的优秀实践案例和发展经验,提高高职院校领导的办学治校能力, 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教育思想理念。
此次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职业教育板块将以《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为指导,探讨如何通过融合学校、企业、社会各方力量,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职教板块设全体大会、“中美高职院校/ 社区学院校长对话”、“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联合研讨会”等3 个分论坛。论坛将探索如何创新中外职业院校间的合作,中国的职业院校如何吸收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之长,进行优化与整合,探索与创建适合自身需要的新的培养模式。中外院校也将探讨企业与学校共建职工培训、学生实习、教师实践中心或项目,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助力推动学校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创新激发国际教育发展活力,立体推进中外人文交流
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是促进民心相通的外交大战略。近年来通过整合搭建政府间教育高层磋商机制、开展教育领域专业人士务实合作、夯实教师学生友好往来平台,打造了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积极传播了中国理念,深化了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培育了一批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士,为国家教育发展和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外人文交流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的今天,如何创新思路,激发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活力,开创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局面,立体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是国际教育界每一位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 积极参与中美、中俄、中欧、中英和中法五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及相关配套活动,并深入开展了实质性的人文交流活动和项目,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各国开展了高层次青年菁英项目,高等教育院校长对话与培训,中学生夏令营、交流互访活动,以及职业教育领域的校际合作等等。丰富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拉近了中外教育界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国外青年一代对中国的热情和友谊,并把国外的少数族裔等非传统国际交流人群纳入教育外交的大局,为中外互信合作、互通交流奠定了广泛坚实的基础。
在中外人文交流取得全面进展的基础上,下一步民间教育国际交流需要创新思路,寻找新的契合点, 深入挖掘合作的深度,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立体推进。今年的中国国际教育年会聚焦国别合作与性别议题,专门开辟了中国- 爱尔兰高等教育论坛、中国-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论坛和女性可持续发展论坛。爱尔兰是今年年会的主宾国,其高等教育非常富有特色。论坛将围绕科研和创新, 培养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寻找通过国际合作培养未来的创新者和企业家的途径。中澳论坛则聚焦中澳跨境教育中的学生流动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产业与教育的融合等议题。女性可持续发展论坛将开创年会的性别与教育领域,为年会增添又一新的视角。论坛将关注教育与科研领域中的女性领导力可持续发展和女性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女性杰出代表畅谈感受,交流思想。相信以这些非常富有合作与发展潜力的领域为重点,深入挖掘,着力开拓,各分论坛一定能够产生智慧的火花,为立体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思路、方法和抓手。
四、强化优质与品牌建设,促进留学事业质量与规模双提升
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我国的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规模都出现了快速增长,人数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来华留学的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留学事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也逐渐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焦点。一方面,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服务与管理方式,提高质量已成为来华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打造质量与规模并重的来华留学教育逐步成为我国各高校当前工作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的国际形象和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教育质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软实力。做好来华留学工作不仅是服务于高校的海外宣传,更是服务于国家层面的外宣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来华留学毫无疑问将成为沿线国家广大学生的热点和首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 与中国有着类似的发展背景,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与挑战,具有广泛的共同点。他们对中国的发展经验与模式有着强烈的学习和交流愿望,他们的学生也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华留学也应配合“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增进沿线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促进教育互联互通。
《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构建来华留学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打造品牌,核心是质量建设,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期提升来华留学在全球教育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交流协会开展了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完成了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办法、标准、程序、数据统计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在院校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启动了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8 所高校为代表的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工作。通过研究、实践、研讨、提高等办法,在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6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期间,国际化与学生流动论坛将聚焦质量建设,并针对来华留学中的中国高校海外传播新思路、就业型导向来华留学生培养、国际学生教育服务新思路与方法、高校留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来自中外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质量保障机构和外国驻华使领馆等专业人士将进行深入交流,分享经验与信息,讨论新的观点与思路,为教育国际化和留学工作献计献策。论坛将以服务教育对外开放为宗旨,汇聚参会嘉宾智慧,为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
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是国际教育者开展学术研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展览展示和项目洽谈的综合平台,是连接中国与世界教育界的桥梁和通道。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将继续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的亚洲最大的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为推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诚邀产、学、研、民各界代表共话人才培养之道,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类共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建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冯枭英)
(责任编辑:www.wmlp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