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深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始密集推进,且有“加速”态势。记者近日获悉,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也加入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队伍中。
据南科大党委书记李铭介绍,南科大、华大基因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在日前达成协议,共建南方科技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华大基因学院。此外,南科大目前正在和香港科技大学协商联合办微电子特色学院事宜。
在一些高等教育专家看来,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相比,深圳高等教育资源薄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补足深圳高等教育短板、探索高教改革的有益尝试。然而,在近日召开的中外合作办学年会上,不少与会专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其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如何真正“为我所用”,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如何合理设置学科专业,从而培养优质人才深耕本地等问题成为议论焦点,受访专家表示,深圳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路上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南方日报记者 卓泳
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 深圳多处可见
2013年,深圳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特色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所特色学院。记者梳理发现,这些特色学院有不少为中外合作项目,目前已“遍地开花”。
2013年1月,天津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与深圳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双方决定在深圳虚拟大学园区内筹建“天津大学与佐治亚理工深圳合作研究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
进入2014年,深圳与国外合作办学呈现加速态势。1月,深圳大学与俄罗斯国际四大美术学院之一的列宾美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首批招收28名新生。8月以来,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国际科技太空学院、湖南大学罗切斯特理工设计学院(深圳)相继进入筹划阶段。而华大基因学院、哈工大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国际中医药学院等项目则将于近期签署项目合作文件。
另据悉,南科大、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与华大基因已就合作达成共识。此外,南科大和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经过多次互访和深入协商,签署了两校合作协议,设立生物医学教学机构,确定在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人员互访等方面合作,目前还正在和香港科技大学协商联合办微电子特色学院事宜,为深圳市微电子产业培养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
记者梳理发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上,深圳选择合作的国外大学均是国际知名大学,而在合办大学的定位上则较为高端,且与产业、前沿科技紧密相连。李铭认为,在国际化办学中,不但要注重和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以提升深圳高校办学水平和品牌声誉,而且要注重有利于深圳高新产业特别是战略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为深圳市的发展服务。
目标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
对深圳而言,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给深圳的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带来优质的智力支持是走中外合作办学之路的目标。而这个目标需要在合作双方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如何在学科内涵、管理理念上优势互补又是共赢的关键。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副校长Heavner教授表示,在与湖南大学的合作中,将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培训融入日常的课程设置中,给学生提供传输一种企业家精神的思考方式,这对深圳的发展也是一种推动。湖南大学副校长陈收也表示,一个中外合作的特色学院项目,一定要强强联手,在项目的设计、推进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上都要考虑双方的优势,寻求共赢的合作模式。
李铭认为,衡量国际合作办学成绩的标准,是能否为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国际合作办学必须注重内涵、注重实效。“大学之间的合作,归根结底是双方师生的合作,我们在实践中注意到,世界一流大学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教授学者的学术对接,优势互补和学生质量是其重要考虑因素。因此,鼓励双方教授对接,充分发挥双方教授的作用,对于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办学起着关键作用。”
车伟民告诉记者,深圳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把握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法规和政策;第二,要真正把国外的优质资源引进来;第三,在合作过程中一定要以我为主,控制发展;第四,要有长期发展目标,对学生质量要有要求。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是否真的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表示,中外合作办学只是暂时性的考虑,不是长远的安排,“长远来说还是要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尽可能让中国更多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让专业的管理体制发展起来。”储朝晖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只是一个补充和特定时间里的一个渠道,“不能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这上面,这个定位一定要明确。”在他看来,只有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才能让中外合作办学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否则作用只是杯水车薪。
探路
坚持“以我为主” 走“小而精”路线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一些学校存在如何真正“以我为主”、专业课程设置如何把握精准以及办学成本高师资流失等方面的困惑,而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合作办学能否可持续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一直存在教育主权上的问题,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强调,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严防渗透”,把教育主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对此,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庆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我为主”体现在深圳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使得我们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其次是要紧密围绕深圳的经济社会建设制订发展规划;最后,要让外界觉得深圳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不是给别人做嫁衣。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王庆国并不担心这些中外合作特色学院的课程设置太过于“特”,而使学生日后的就业渠道窄。“特色学院是针对企业和产业来培养专业人才的,相比普通综合性大学,这些人才对社会的效益发展来说更高。”王庆国认为,目前深圳最缺的就是工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些人才普通高等院校很难培养,但特色学院能做到。“特色学院不适宜大面积培养人才,应该是小而精的,这样人才的消化应该也是很容易的。”
储朝晖告诉记者,国际上比较前沿的高校,办一个课程都会遵循长期以来形成的思路和规则,因此这些合作院校设置课程时也要遵循其专业定位。“不必过多考虑学生就业的问题,因为就业的波动性很大”。
对于中外合作特色学院办学成本高的问题,多位受访专家都表示,这是合作办学的通病,储朝晖表示:“不排除有些学校签订合作协议,是想借此多收学生学费。”而王庆国认为,中外合作特色学院的办学经费可以由企业、政府来协助。车伟民则强调,中外合作办学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办学活动,不是盈利活动,“一定要牢记公益性,所以政府要加大支持,费用成本确实比较高,学费适当高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南方日报记者 卓泳)
(责任编辑:www.wmlpc.com)